无人机到达后,志愿者打开保温箱拿出餐食。
“AI同事”名片:
嵊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服务养老科工作人员童玲洁:
“空中送餐员”无人机是我的一位“AI同事”,目前尚处于试用期。它的主要任务是为“散、小、远”的山区老人配送餐食。它可以不受地形限制,快速将冒着热气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,极大提升了山区养老服务的效率与质量。
记者亲历体验:
半小时车程,“空中送餐员”5分钟抵达
4月29日,在嵊州市三界镇乐龄中心,记者见证了无人机送餐的全过程。当天上午10点,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响起,一架载重30公斤的无人机载着25份装有红烧肉、清炒莴笋和米饭的餐盒,从乐龄中心腾空而起,开始了它当天的配送任务——三界镇50余名老人的午餐配送。
这架无人机机身呈流线型设计,银灰色的外壳透着科技质感,翼展展开后达2.4米,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机械飞鸟。机身上方搭载着高精度的双目视觉系统与雷达模块,如同敏锐的眼睛,可实时扫描周围环境,精准避开障碍物;中部的特制保温箱采用双层真空隔热材料,内置温度传感器,确保餐食在运输过程中持续保温。
记者根据送餐路线,从三界镇乐龄中心驱车前往茶园头自然村,路面距离7公里,耗时15分钟左右。而无人机低空直线飞行,航线3.5公里只耗时5分钟,比汽车快了10分钟左右。
无人机到达后,志愿者钱悦红熟练地打开保温箱,将餐食分发给等候的老人。“以前骑电动自行车送餐,单程差不多要花半小时,遇上雨天路滑还得更久,现在无人机‘嗖’地一下就到了!”钱悦红边分发餐盒边感慨。记者凑近观察,餐食还散发着阵阵热气,餐盒内的红烧肉油亮喷香,丝毫没有因颠簸洒漏。
无人机在20分钟内依次抵达茶园头、沈家湾、招士湾3个自然村,通过智能路径规划,将25份餐食精准分投至各村志愿者手中,再由志愿者分发给老人,然后返回乐龄中心。短暂休整5分钟后,它再次装载25份餐食启程,完成第二趟配送,前后累计工作1小时。而在过去,同样的任务需要2名配送员驾驶电动自行车各耗时1个半小时才能完成。
仙岩镇舜皇村有50余名老人需要配送午餐,无人机要往返两次。飞行中,无人机通过环形智能路径规划系统,精准避开了高压线、树木等障碍物,宛如穿梭在山间的“空中轨道”。抵达时,它会发出“嘀嘀嘀——”的提示声,提醒附近志愿者可以前来取餐了。
“我眼中的AI同事”:
这是一条“空中幸福线”
“它就像不知疲倦的‘空中快递员’,能够准时准点完成配送任务。”谈及这位“AI同事”,童玲洁说,嵊州市23.7万老人中,山区老人占比较大。过去因道路不通,多个自然村的老人常面临“就餐难、饭菜凉”的困境。如今推出的低空送餐航线实实在在解决了这一难题。无人机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、降低了运营成本,还能让餐食温度稳定在60℃以上。
“最初想让一架无人机跨镇配送100份餐食,结果因载重过高导致续航不足,所耗时间也拉长。经过后续调整,我们计划为每个乡镇配备1架无人机,每天飞2趟左右,以满足每个乡镇老人的实际用餐需求。”童玲洁说,但它毕竟是“新员工”,还在适应阶段,如遇暴雨、浓雾等极端天气,只好暂停服务了。
为保障无人机的正常运行,工作人员组建了专业的维护团队,还专门搭建了云端监控平台,实时追踪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餐食温度。
在童玲洁看来,“空中送餐员”的出现,是数字化改革在养老领域的生动实践,“今年我们计划扩展10条航线,让这条‘空中幸福线’延伸到更多偏远角落,为山区老人送去更多温暖与关怀。”